抗日神剧终于要凉凉了,真是普天同庆,值得浮一大白!
说起抗日神剧,很多朋友都不陌生,从“手撕鬼子”到“裤裆藏雷”,从“轻功躲子弹”到“包子炸鬼子”,从“八百里外一枪干掉鬼子的机枪手”到“爷爷九岁就被鬼子杀害了”,诸多降智情节惹怒观众,终于在2013年被广电总局以专项行动“制裁”,偃旗息鼓。
抗日神剧虽然在长剧领域被拍灭,却在短剧领域“死而复生”,而且因为网络短剧刻意追求“无脑”和“爽剧”,比长剧更加降智,甚至出现了“弹弓打落敌机”、“一把生锈大刀砍翻一个连”、“开着无人机打鬼子”“用二维码扫汉奸”等弱智甚至反智情节。
好在国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果断下场制止。7月11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从不许穿越、不许超人、不许神技、不许弱智化敌人等多个维度,为抗战题材微短剧创作划出“红线”。至此,抗战长剧有防止过度娱乐化的专项整治,短剧有“四不许”的管理提示,抗日神剧基本凉凉了!
其实,抗日神剧早该凉了,正所谓国产烂剧千千万,抗日神剧占一半。所谓的抗战微短剧其实就是抗日神剧在短剧领域的变种,脑残编剧们将“打脸”“逆袭”“开挂”等爽文元素,硬生生塞进抗日的场景中,于是从没接受过训练的村民经过三天训练就能全歼一个装备精良的日军小队,一个武术高手能凭借一把生锈大刀在全副武装的日军军营中从东砍到西毫发无伤……总而言之,在这些抗日微短剧中,敌人“蠢得挂相”、我军“天赋异禀”,诸多因素加持之下,本来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才取胜的抗日战争变得“不疼不痒”了。
这样的短剧能带来什么,正如某抗日短剧弹幕:“原来打鬼子这么容易,我爷爷真菜!”道理很简单,胜利的含金量取决于对手,战胜神一样的敌人,说明我们比神还牛叉;战胜猪一样的对手,说明我们只比猪强一点。对敌人的过度矮化,就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
真正的抗战是血与火的悲壮史诗,而非儿戏化的“超能力秀场”。将14年浴血抗战简化为“爽剧”,不仅亵渎真实历史、侮辱先烈牺牲、消解民族苦难,更让年轻一代对那段历史的残酷性失去敬畏。试想一下,当零零后或一零后看到“抗日战士用无人机打日军”,他们会不会觉得抗日战争就是一场游戏?长此以往下去,谁还记得“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历史,谁还记得“一抔黄土一抔魂”的英勇牺牲?
最后,我送给所有抗日剧的创作者一段话:抗战是中华民族一段沉痛的历史,反映这段历史的影视剧可以艺术加工,但不能“魔改”,可以戏剧化,但不能“儿戏化”,更不能让一代青少年对真实抗战产生误解,进而对革命先辈的牺牲产生质疑。说的不客气一些,谁让十四年的抗战血火毁在三分钟的段子上,谁就是民族的罪人。
科元网-科元网官网-香港配资公司-配资114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